|
|
·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学科研 > 学科论文 > 内容 |
|
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 |
| 发布时间:2018-11-19 | | |
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
《大学》曰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,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”修身、齐家、正心、诚意、格物,其实也就说的是品性培养了。
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,其核心就是要培养“全面发展的人”,基础教育是为孩子一生奠基的事业。我们要通过制度规则的学习、班级班务的参与、德育活动的体验、生活劳动的历练、成长评价的互动来全面、全程培养,帮助孩子们建立好内心的规范和外在的秩序,使之成为一个有品德、有品位、有品格的现代人。
在此,我仅就惠州市英华学校学生的品性培养,谈几点见解和思路,供大家参考。
一、在制度学习中培养品性
我们要重新梳理学校的规章制度,建立完善的《英华学校学生成长指南》,充分利用校会、班会、团会、队会和专题教育大会组织全体师生共同学习,并认真贯彻实施。
1.通过集中学习学校的制度、规则等文本,重要的制度、规则做成宣传板,或直接在教室张贴,耳濡目染,让所有学生建立一个基本概念,形成基本的行为规范。
2.把学校制定的与学生学习、安全、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定和要求转达给家长,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学习,达成一致的教育管理行动。
3.通过故事、案例,解读学校的制度、规则,通过班级教育活动中的现场模拟、实践体验来增进理解,通过身边的榜样来及时激励,使制度成为每名学生的行为准绳。
4.抓牢过程管理,建立多层级管理体系进行督促,及时表扬,及时纠偏,在持续中强化行为要求,使制度成为每名学生的行为准则。
5.把法治教育做成学校的亮点工程。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,青少年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。学校更需要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,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,营造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和教育氛围,使学生在学校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,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的教育与熏陶。一是我们的领导和教职工要带头学法、守法,做学生的榜样;二是要按董事会的要求,落实每周一节法治教育的专门课时,全员学习《宪法》、《民法》、《刑法》、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、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、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》等,让学生做到学法、知法、懂法;三是要利用学校网站、宣传栏、黑板报和校报校刊加强宣传,并充分利用政府、社区、家长资源,开展法治教育讲座、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,鼓励学生走进社区、走上街头进行普法宣传,形成法治教育氛围,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修养,成为守法、护法的先进典型。
二、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品性
借仿“内源性德育生长模式”,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。我们要树立“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”的观念,让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积极参与,积极贡献,积极成长。
1.“人人当干部”。把班级管理的岗位全面细化分解,统一做好分工,明确职责。一是设立竞聘岗位,如班长、副班长、学科代表、中队长、矛盾调解员等,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自己的优势、决心和管理目标,公开竞聘,公开演讲,民主选举;二是设立事务岗位,如把班上的安全管理、秩序管理、文明礼仪管理、卫生管理、图书管理、文化布置管理、花草管理、水电管理、财物管理等分配仔细,各行其事,各负其责;三是建立专任岗位,每名学生都是一名同学的帮管员,同时又被另一名同学帮管,形成“人盯人、人帮人”的互助互督机制。
2.每个座位都是教育资源。我们要让每名学生每学期或每一学年,有机会到教室的每个位置上就坐。其一是凸显公平教育原则;其二是体现资源均享原则;其三是让学生有真实体会,体会每个座位的优点和不足,学会在平时学习中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,崇尚善良,学会为他人着想;其四是让学生保有与班上所有成员的交往机会,把每名同学都当成学习、交往、互助的对象,拓宽人际途径,学会与不同的人正确、友好相处相助。
3.自学、自律、自觉、自强。我们要全面加强理念信念教育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“三观”,确立恰当的奋斗目标,制定人生规划,开展“美好人生,自我实践”活动。要加强培训和培养,让优秀学生成为自主管理、自我服务的生力军。要让每名学生都能积极、自主地负责班上有意义有意思的活动,如主题班会的策划和组织、展示活动的计划和安排、“最美教室”建设的设计与服务、班报班刊的整理与制作等。
4.学会进行正确的自评和互评,能正确理解评价。要充分利用五星班竞赛、文明宿舍评比、和美学生评选、十好学生竞赛等载体,充分调动多方资源共同做好“三级评纠”(自评自纠、互评互纠、师评师纠),帮助学生逐渐明确规范和要求,逐渐养成自律、自觉的良好品质。
三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品性
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,也是德育的主阵地、主渠道,教师是德育的主力军,教育教学的灵魂是育人。
(一)文道合一,深挖课本中的德育素材。如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而言,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,这些文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,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。如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,颂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纯洁美德,展现祖国的灿烂文化,揭露旧社会的腐朽与黑暗,讴歌历代仁人志士在改造社会、征服自然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、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……因此,在材料生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,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材料,充分遵循“文道合一”的原则,有目的、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、高尚的思想情操、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、教育学生,在学生心中播撒做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,从而促使他们身心的愉悦发展。
(二)润物无声,优化课堂教学行为。我们的教学,不仅仅是教教材、教知识的,而应是教学生的。
1.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。无情感的课堂,无德育的教学都是低效或无效的。所以,我们要精心设计生动、巧妙的导语,拨动学生的心弦;要在背景介绍和文题解读中进行德育渗透,把握教学的情感基调,使其成为情感的触发点;要通过人物形象的解析,或理论、成果研发过程中的艰辛和磨砺,借助细节或动人故事,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感受,产生真情实感;要重视教学生成,充分利用高超的教学机智,引导和激励、赏识学生,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。
2.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: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:“什么是教育?一句话,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。”所以,我们在教学中,一是要关注细节,如坐的姿势,读书的姿势,回答问题的声音、作业的格式和书写质量,做作业的时限等;二是要激发兴趣,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,让学生形成学习小组互助互动,让学生创造性地、举一反三地解读教材,让学生做“啄木鸟医生”给老师、同学找错误纠正错误,挖掘他们兴趣潜在的因素,形成积极的思维和状态;三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,多创设培养自信心的环境,积极鼓励、耐心等待,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,“你一定能行,你肯定能说(做)出来”,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;四是利用导学案,制作课前预习案,帮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、查找问题的习惯,鼓励学生主动质疑,养成勤思好问的好习惯。
3.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:一、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,要有科学的计划。二、学会科学利用时间,早上6:00—8:00,头脑清醒,精力充沛,适于全面记忆、全面复习;8:00—9:00耐力最好,适于主动学习,攻坚克难;9:00—11:00记忆力最佳,适于抢记抢背;午休后大脑细胞活跃,适于进行复习纠错和长期记忆;晚上安静,适于静心进行巩固性作业,进行前置性学习预习。三、学会抓紧课堂的方法,做到课前充分准备、课中精力集中、上课及时笔记、合作积极发言、听课善于倾听。四、语文是百科之母,阅读为人的精神打底色,所以应学会用科学的、有涵养的阅读来夯实文化基础,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、开放式书吧、班级图书角及各类社区资源,广泛阅读,通过“泛读”和“通读”获取人文、科学常识,通过“精读”咀嚼语言文字的精华,通过“再读”和“选读”来品味和背记,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,通过“写读”来升华自己的思想情感并契此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四、在德育体验中培养品性
皮亚杰的“道德发展理论”和杜威的“生活德育教育理论”告诉我们,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,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修为,让学生在体验中关注自己 ,让学生在体验中自己觉悟,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交往 ,让学生在体验中接纳别人,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关怀,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本领,让学生在体验中陶冶情操,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形成真实的感受,形成良好的品性。
(一)环境熏陶体验。一是要大力倡导和推行学校的净化、绿化、美化、文化;二是要坚持实施“最美教室”的创建,师生共同设计,共同出智出力进行规划和布置;三是要重视学校的空间利用,让学校的墙壁会说话,会说有思想有感情有价值的话,会说有情有趣有义的话,会说学生自己的话。
(二)主题活动体验。体验式德育就是巧设各种体验情境,搭建育人的平台,创设德育情景,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和感受,形成健康的情感。一是要紧扣文明城市创建和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、“我们的节日”等主题,开展爱国、感恩、孝敬、节俭、勤劳等教育活动;二是要结合学生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,设置主题活动,如文明礼仪、诚实守信、责任担当等,做好主题教育方案,利用有效的资源进行持续的活动和体验;三是要结合政府职能部门统一推进的教育活动,如禁毒教育、法治教育、安全文明校园创建、十好学生评比等,突出主题,细化方案,让每名学生踊跃参与,持续推进,重视习得。
(三)艺术活动体验。艺术体验,就是以艺术审美体验为核心,通过故事会、观看影片、演出文艺节目、书画展等形式,阐明道理,启迪智慧,培养情操。一是要在校园内醒目的位置悬挂、张贴艺术作品和格言、警句;二是要让学生积极投身到艺术培训和活动展示之中;三是广泛开展作品欣赏、节目观看、影视创作活动,动员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、感悟,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,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,陶冶艺术审美情操,提高文化艺术素养。
(四)岗位角色体验。我们要为学生创设道德情境,设岗位、创环境、演角色、多体验,为其道德情感的体验提供机会,使学生动情践行,渐成修养,内化品性。要以年级、班级活动为载体,制定体验活动实施规划,设计活动主题,开展体验活动,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悟,进行角色体验,袒露心声,剖析行为,从无意认知转化为有意认知。我们要加强团队、班委、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组织建设,设置更多的管理与服务岗位,实行竞岗与轮岗。我们可以请学生做“一日家长”体悟家长的辛劳,做“一日班主任”体悟老师的繁忙,做“一日值日劳动”、“一日安全管理”体悟安全的重要性和勤俭节约的必要性,模拟肢体不全、视力不清、听力低下同学的状况体悟他们的艰难与不便,形成共识并积极帮助他人。
优良的品性,如文明、沉稳、细心、积极、胆识、大度、诚信、担当,犹如人体内的宝藏,比任何金银财宝都更有价值。而这样的品性,需要我们来教育来培养,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,通过制度学习、管理实践、常规教学、活动体验持之以恒地实施影响,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,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、坚定的信念、必胜的信心、高尚的志趣、健全的人格、良好的习惯,为其一生的工作、生活和幸福奠定厚实的基础。
惠州市英华学校 曾永兴
2018年11月18日
| | 【关闭本页】【返回页顶】 | |
|
|
|
|